×

部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特点

CVNY6786op CVNY6786op 发表于2024-04-29 01:16:12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绵阳地域文化知识有哪些

绵阳是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宜居城市等诸多荣誉,是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绵阳市主城区位于东经104度44分,北纬31度29分。绵阳全境位于东经103°45′~105°43′,北纬30°42′~33°03′。辖区绵阳市下辖两行政区(涪城区、游仙区)、五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仙海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一市(江油市),并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其中,高新区、科创园区、经开区属涪城区,农科区和仙海区属游仙区。乡镇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村民小组2686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居民小组2121个。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射洪县、大英县;西界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被喻为蜀道咽喉,自古为出川必经之路。总面积:20249.45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土地面积4.2%。全市按地貌主要类型:山区占61%,丘陵区占20.4%,平坝区占18.6%。市区建城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海拔绵阳市区平均海拔700米。

全市2009年末总人口为54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81.5万人,女性人口263.2万人;农业人口404万人,非农业人口140.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计划生育率为92.8%。截止2010年6月,绵阳市区常住人口108万,流动人口50万,市区人口160万。

绵阳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汉族外,还有羌族、回族、藏族等40个少数民族约20万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内西部地区。全市各区县中,平武县、北川县享有民族县待遇,全市现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7个民族乡,北川县是我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史书有"炎始于羌"之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就是羌族人。''羌''、西戌牧羊人也,是兴起中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相传大禹就是他们的祖先。

绵阳自古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之称。

二、中国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主要可分几个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

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①黄河文化(北方):中原文化、胡同文化、秦陇文化。

②长江文化(南方):楚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赣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闽文化。

③其他:傩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④海洋文化:妈祖信仰、郑和信仰、天妃宫、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扩展资料

中华文化,简写为“CCNGC”,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三、中国地域文化的目录

弁言

总论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

第一节文化概念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一)

第一节上古时代的文化

第二节夏商西周文化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二)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文化的统

二、独尊儒术

三、经学兴起

四、史学、哲学、文学成就辉煌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玄学兴盛

二、佛教道教兴起

三、文学艺术繁荣

四、学术教育发达

第三节隋唐五代文化

一、诗歌蓬勃兴盛

二、文学艺术的创新

三、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第四节两宋文化

一、完备的理学体系

二、与唐诗齐名的词兴盛

三、文学艺术繁荣

四、科技教育全方位发展

第五节辽夏金元文化

一、儒学重新兴起

二、杂剧艺术光彩照人

三、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四、文化交流频繁

第六节明清文化

一、高度的文化专制

二、程朱理学的强化与衰落

三、明清小说和戏曲的兴盛

四、古典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体学说

第一节儒家学说

一、儒家学说的形成

二、先秦儒家学说

三、两汉儒学

四、魏晋南北朝儒学

五、宋明儒学

第二节道家学说

一、道家学说的创立及其主要思想内容

二、庄子对道学的发展

三、封建时期的道家思想

四、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墨家学说

第四节法家学说

一、法家学说的建立

二、法家学说的主要思想

三、秦汉后的法家思想

第五节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思想

二、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演化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区域格局

一、齐鲁文化

二、秦文化

三、楚文化

四、吴越文化

五、中原文化

六、燕赵文化

七、关东文化

八、蒙古草原文化

齐鲁文化卷

第一章齐鲁文化概论

第一节齐鲁文化的界定和基本特点

一、齐鲁文化的界定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齐鲁文化分期及其发展的阶段

一、齐、鲁建国以前时期

二、齐、鲁两国时期

三、秦汉以后到近代以前时期

第三节齐鲁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古典人道主义精神

二、群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精神

四、大同理想与大公精神

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六、人定胜天的科学精神

第二章齐鲁史前文化探源

第一节古老的东夷族

一、夷与东夷

二、东夷部族的分布及齐鲁东夷部族

三、东夷的。衰落和“东夷落后”论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的文化创造

一、齐鲁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齐鲁旧石器时代文化缺环试说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东夷族及其文化创造

一、后李文化

二、北辛文化

三、大汶口遗址及大汶口文化

四、龙山文化

五、岳石文化

第四节神话传说与东夷文化

一、关于少昊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二、蚩尤及其神话传说

三、羿的历史及其神话传说

四、帝舜的历史及神话传说

第五节东夷的礼乐习俗及原始宗教

一、关于东夷礼乐

二、东夷原始宗教及习俗

三、图腾崇拜

第六节东夷史前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一、东夷史前文化的历史地位

二、东夷史前文化与周围地区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齐鲁文化的兴起

第一节夏商西周时期的齐鲁文化

一、夏朝统治下的齐鲁文化

二、商王朝统治下的齐鲁文化

三、西周时期的齐鲁文化

第二节齐鲁文化的兴起

一、管仲相齐

二、管仲改革

三、管仲与齐桓公的霸业

第三节管仲对齐鲁文化的重大贡献

一、管仲的民本思想

二、管仲的经济思想

三、管仲的政治思想

四、管仲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晏婴对齐鲁文化的贡献

一、晏婴治齐及其政治、经济思想

二、晏婴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孙子兵学与齐鲁文化

一、孙子兵学渊源

二、孙武的军事思想体系

三、孙膑军事思想的特点

楚文化卷

三晋文化卷

秦文化卷

中原文化卷

关东文化卷

蒙古草原文化卷

燕赵文化卷

第一章燕赵地貌人文概观

第一节独有的地貌形态

一、古老土地的变迁

二、地貌区域

第二节政区文化沿革

一、远古

二、商、西周、春秋、战国

三、秦

四、西汉

五、东汉

六、三国

七、西晋

八、东晋十六国

九、北朝

十、隋

十一、唐

十二、五代十国

十三、辽、宋

十四、金

十五、元

十六、明

十七、清

第二章太古时代的原始文化

第一节桑干河流域的泥河湾人

一、中外考古家寻古

二、小长梁、许家坡、东谷坨人文化??

三、虎头梁人文化

第二节周口店北京猿人

一、太古时代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二、北京猿人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文化

第三节磁山人文化

一、磁山遗址

二、磁山文化

第四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河北的分布

一、河北仰韶文化遗存

二、河北龙山文化遗存

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

第五节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文化

一、早期人类的经济——狩猎和采集

二、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三、从零星的出土物中推说太古人类的文化

第六节古文献所载有关河北的历史传说

一、氏族部落间的战争

二、尧舜、共工、禹在河北的开发

第三章商周时期河北历史文化

第一节商族的先人在河北

一、商族先人“八迁”与河北的历史关系

二、王亥、王恒、上甲微与有易的斗争

三、从古地名上考索成汤以前先公在河北的发祥之迹

四、从考古学上推测先商族的来源

五、商王祖乙迁都邢台

第二节商代在河北的封国文化

一、商代在河北的封国

二、河北中南部为商末王畿之地

三、河北商代遗址墓葬文化

第四章燕赵中山历史文化

第一节燕国历史文化

一、燕前史略

二、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期燕的发展

三、燕昭王的振兴